85岁的老人收到3000元扣款短信,本以为是短信诈骗,但之后发现,扣款确实发生了,竟和11岁的孙女有关。
老人收到3000元扣款短信
一查账发现23000多元没了
张先生今年85岁,家住西安城东,因为身体不好,常去医院看病,家人就办了张银行卡,将老人平时用于看病的五六万元全部存了进去。
老人的儿子、媳妇在外地工作,11岁的孙女丽丽(化名)由他带着,在西安上学。
10月18日晚7时许,老人准备打开一直不用的手机看看自己的养老金到账了没,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显示存着看病钱的银行卡被扣款3000元。
自己没动过银行卡,怎么会扣款呢?老人害怕银行卡被盗刷,赶紧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打电话。儿子以为老人遇上了短信诈骗,便让他不要理会。
10月19日下午1时许,老人不放心,便去了附近的银行查询流水账单。这才发现,银行卡自9月份以来就被绑定到一个微信上,刷掉了23000多元。“我的卡一直在我兜里,怎么会绑到微信上?”老人很疑惑。为了追回损失,老人报了警。正做笔录时,老人接到了刚放学的丽丽的电话,说为了给同学炫富,把爷爷银行卡里的钱转到自己微信上了,不是盗刷,自己也没有花。
知道这件事后,丽丽的妈妈想确认一下丽丽说的是不是真的,便查看了手机,发现钱不在丽丽的微信上,经过询问,才知道丽丽把钱都用来玩游戏了,“当时还不敢给老人说,老人攒个钱也不容易,本来卡里就五六万,一下就刷掉了一半。”丽丽的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将会把她前几年攒下的7000元压岁钱拿来补上,同时接下来的3年都不会再给压岁钱。
和同学攀比游戏进度
不到一个月花掉2.3万
丽丽今年上六年级,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一直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昨日,丽丽回忆说,8月中旬,看到班里的同学们都在玩一款名叫《西游单机版》的手机游戏,为了和同学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她也玩起了这款游戏。
刚玩的时候,丽丽并没有充钱,但过了不久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同学厉害,“玩的时候班上同学会相互比较,有些关卡别人过了,你没有过,就会被嘲笑。”丽丽说。
9月10日,为了接收姑姑通过微信发来的零花钱,丽丽便将爷爷的银行卡绑到了自己的微信上。
9月11日上午7时许,丽丽用零花钱买了25元钱的月卡,让自己的游戏角色装备更强力一些。体验过充值带来的好处后,丽丽越陷越深。将姑姑给的零花钱都投进游戏后,9月27日,丽丽便打起了爷爷银行卡的主意,正好爸爸之前还给她说过该银行卡的密码。第一次充值了1000元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9月27日到10月18日,不到一个月,一共用掉了23000多元。
昨日,华商报记者在丽丽的微信支付账单中看到,在2018年9月,收入260元,支出2481.58元。10月收入0元,支出20882元,所有金额上的收款方姓名都为“火热游戏”。
丽丽打开手机上的游戏说,“大部分充值的钱都用在‘幸运转盘’抽奖了。”
游戏公司拒退款
律师称可申请
昨日下午4时许,记者通过该游戏提供的QQ公众号“新新VIP活动中心(800820667)”,找到了“新新手游”公司的客服电话0793-6665269,该游戏公司客服称,因为是丽丽主动进行的购买操作,所以无法进行退款,并建议家长看好自己的手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根据该QQ公众号提供的公司网址,记者看到,在“家长监护工程”一栏下的“服务流程”中明确写着,当监护人发现被监护人有沉溺于公司所运营游戏的倾向,监护人可向公司申请发起未成年人家长监护机制。监护人提供有效材料向公司提出未成年人账户监控的申请。在通过审核后,被监护账号会在5个工作日内按照监护人意愿执行限制措施。
北京君致(西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毅说,在这件事中,家长和游戏公司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游戏公司在用户注册方面缺乏审查,而家长在这件事中也没有尽到监护的责任,让孩子轻易的知道了银行卡密码。这个损失双方都要承担一部分。
王毅说,根据《民法总则》,像丽丽这种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比如像买个铅笔之类的。但这种涉及金额达到23000元的情况,家长可以孩子年龄较小为由,向游戏公司申请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