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游戏行业成为了很多人口中的“寒冬”。根据《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游戏产业在整体收入上的增幅明显放缓,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144.4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仅为5.3%,创下近年来增速新低。可以看到,在一系列趋严的整治措施之下,游戏行业受到了一定影响。
我们知道,在去年的3月29日,由于机构改革需要,所有游戏版号的发放全面暂停,直至12月版号才恢复审批。而在版号停发5个月后,“总量控制”的消息也传来。2018年8月30日,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为防控青少年儿童近视提出了多项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将对网络游戏进行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
这些数据乍一看上去确实对游戏行业造成了影响,不利于游戏行业的发展。但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短期的经济利益,还更应该看到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
前几年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手游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爆发点,与此同时乱象也开始频出。一些公司为了吸引用户,开始在游戏内容上打擦边球。比如,棋牌赌博类游戏、三俗游戏、暴力游戏频频在手机上出现,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多次被曝出。
而这次游戏版号暂停,一些赚快钱的中小游戏厂商开始退出行业,大型厂商开始转变策略,在游戏监管、青少年游戏健康引导上下功夫。比如,此前游戏厂商推出的公安实名校验和人脸识别等功能以及家长监护服务系统等,这些都有利于消除游戏的不良影响。以技术手段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实际上是在重新确立游戏业在社会共治中的角色。
除了解决遗留问题,游戏业也希望以更多动作获取社会的信任。
前不久成立了“科普游戏联盟”,12家主流游戏企业均派出代表参与其中。该联盟希望团结国内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国内科普游戏发展与壮大,以游戏为媒介普及科学知识。监管浪潮下,游戏业的自省与调整,正使其成为社会生活中更富建设性的角色。
通过版号审批暂停的这段时间来看,实际情况并不像大家口中所说的那样。主管部门显然是希望游戏厂商和开发者们回归本源,更加注重游戏产品的质量。除此以外,在良币驱逐劣币之后,市场也变得更加有序。从行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对玩家负责,更是对游戏行业负责。